为让百姓吃上“放心菜”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综述
时间:2011-11-07 08:46:09 来源: 点击:
  “菜篮子”工程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关系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市民感受物价变化最直接的晴雨表。
  9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组,对全市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他们先后到各县(市、区)了解“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实地察看了部分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专业合作社,视察了城郊部分蔬菜、畜牧和水产生产基地,听取了有关部门情况介绍。
             “菜篮子”更丰富
  2007年以来,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菜篮子”工程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强化蔬菜基地建设,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注重质量安全监管,扶持蔬菜加工,搞活市场流通,繁荣市场供应,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全市基本形成5大蔬菜优势板块基地。在市、县(市、区)郊区建成3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2010年底,全市已培植畜禽规模养殖户1.43万户,创建了栗溪肉羊、永隆生猪、钱场蛋鸡、高阳肉牛4个省级畜牧大镇和子陵铺生猪、十里铺家禽等10个市级畜牧大镇,钟祥、京山、沙洋三县市入选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全市“菜篮子”生产能力持续增长,除少数品种需从外地调入外,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培育蔬菜品牌,加强行业自律,推行标准化生产,蔬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今年,国家、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我市主要的蔬菜基地、蔬菜批零市场进行了多次农药残留抽检,蔬菜产品的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基础建设待完善
  调查组认为,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在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钟祥市胡集镇是荆门市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但是,基地的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长期不配套,与此情况相似的还有很多,我市“菜篮子”工程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十分薄弱,与建设高标准无公害“菜篮子”工程还有较大差距。
  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块头小、组织化程度偏低、运作能力不强的问题也很明显。此外,产业链条不长、蔬菜精深加工能力差也制约着产业发展。2010年,京山县蔬菜社会总产量32.2万吨,加工蔬菜仅占总产量的2%。其次,蔬菜配套产业发展不够。蔬菜贮藏、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滞后,品牌塑造力度不足。市场和冷链物流建设落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从总体上看,我市蔬菜、畜禽、水产产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还占有一定比重,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差,市场开发、市场竞争能力弱。
  通过广泛的实地考察,调查组还发现,我市的“菜篮子”工程还存在着蔬菜专业技术人才不足问题。我市有常年蔬菜基地30万亩,蔬菜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应达到300人,而我市现有蔬菜专业技术人员17人,仅占5.6%。
                   市场体系需健全  
  调查组建议,从我市实际出发,按照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要求,搞好科学规划,合理确定 “菜篮子”生产用地的保有数量。加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菜篮子”市场体系建设。
  调查组还建议,要进一步狠抓“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行“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投入品的使用,加大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从源头上保证“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
  要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合理配置检验检测资源,推进资源和信息共享,不断加大监测覆盖范围,提高监测频率,逐步形成标准统一、职能明确、运行高效、上下贯通、检测参数齐全的“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要严格执行“菜篮子”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下大力气清理整顿无证、无照的黑加工作坊和销售市场,逐步建立“菜篮子”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消费环节。(胡晓莉  张恒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