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1-10-28 10:00:05 来源: 点击:
    9月中旬,农村工作委员会邀请部分常委会委员组成调查组,对全市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组先后到各县(市、区)座谈了解“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实地察看了京山县新市镇赵畈村、钟祥市胡集镇等11个蔬菜生产基地和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村罗院等3个蔬菜专业合作社。重点了解各地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的情况。10月19日,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了城郊部分蔬菜、畜牧和水产生产基地,听取了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水产局全市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现将调查和视察情况综合如下:
    一、“菜篮子”工程建设基本情况及成效
从调查的情况看,2007年以来,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菜篮子”工程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强化蔬菜基地建设,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注重质量安全监管,扶持蔬菜加工,搞活市场流通,繁荣市场供应,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基地建设连片发展。一是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发展。全市基本形成5大蔬菜优势板块基地。在市、县(市、区)郊区建成3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金旭农牧有限公司在掇刀区团林铺镇双碑村建成350亩设施蔬菜基地,共建有日光温棚10个,拱棚50个,钢构大棚120个。可年产蔬菜1400吨,实现销售收入560万元。沿汉江荆门段建成20万亩“百里蔬菜产业走廊”。 钟祥市胡集镇建成蔬菜基地面积3万亩,建有蔬菜大棚2.5万个,面积7500亩。2009年,全镇蔬菜总产量2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依托沙洋县毛李、后港和高阳镇丰富的水资源,建成3万亩水生蔬菜基地。在京山县三阳、绿林镇,钟祥市张集、客店镇,东宝区栗溪、仙居、马河镇(乡),沙洋县高阳镇建成食用菌基地1000万平方米。在钟祥市官庄湖、长寿、东桥镇(场),京山县钱场、石龙、雁门口镇,沙洋县毛李、后港镇,掇刀区掇刀石街办、团林铺、麻城镇建成西(甜)瓜基地10万亩。二是畜禽养殖增幅明显。2010年底,全市已培植畜禽规模养殖户1.43万户,其中,年出栏生猪过万头的养殖场达31个,涌现出年出栏生猪过10万头的乡镇20个,年出笼家禽过100万只的乡镇15个,创建了栗溪肉羊、永隆生猪、钱场蛋鸡、高阳肉牛4个省级畜牧大镇和子陵铺生猪、十里铺家禽等10个市级畜牧大镇,钟祥、京山、沙洋三县市入选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三是水产养殖发展迅猛。2010年,全市水产放养面积达到110.6万亩(另外还有稻田水产养殖面积40万亩),比2005年增长23.3%,年均递增4.3%,位居全省前列。
    (二)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截止2010年底,全市蔬菜食用菌产量达184.88万吨,比2006年增18.49万吨,增9.7%;人均占有量616.27公斤,比2006年增44.48公斤,增7.8%。肉类总产35.84万吨、禽蛋产量12.54万吨、奶类产量322吨,较2006年的26.83万吨、9.61万吨和8吨分别增33.58%、30.49%和39倍。水产品产量38.3万吨,比2005年增长57.0%,年均递增9.4%。全市“菜篮子”生产能力持续增长,除少数品种需从外地调入外,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三)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有蔬菜加工企业20多家,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年加工蔬菜(食用菌)5万吨,与2007年相比,增14.8%。沙洋县纪山郭店食品工业园现有蔬菜等食品加工企业6家,生产基地3000多亩,带动农户600多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后港东湖水产品公司生产鱼制品、大豆蛋白及魔芋素食制品三大系列共40多个品种。东宝区山缘香菇有限公司与泰国泰北贸易公司共同投资1000万元,扩大厂房面积3350平方米,修建标准化加工车间,投资1600万元新上鲜菇脱水加工项目。屈家岭管理区有湖北爱斯曼有限责任公司、荆门市巨海薯业有限公司和荆门市屈家岭楚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3家从事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全市畜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钟祥盘龙、京山神地、沙洋蛟龙、顺昌蜂业为龙头的生猪、禽蛋、肉鸭、蜂蜜四大支柱加工产业。
    (四)营销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培植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蔬菜专业销售经营。钟祥市出台《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先后组建了湖北民惠、钟祥阳光、石牌王龙巷、冬青蔬菜、郢中莫愁、苏榨大蒜等23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为蔬菜产业提供产供销服务,有效带动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10年以来,民惠合作社投资320万元,建成万亩蔬菜基地和60亩蔬菜科技示范园,并与农户签订了8300多亩的蔬菜订单。外销蔬菜2.1万吨,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带动了订单农民户均创收8000多元。此外,建立的张集食用菌、柴湖大蒜、旧口甘蓝等专业销售市场,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了30多个蔬菜销售窗口,蔬菜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大力发展“农超对接”。东宝区重点培育南桥绿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八角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生产、集约销售,与荆门中心城区各大超市达成购销协议,对口供货。沙洋县有11家蔬菜专业合作组织与本地超市进行对接。三是产销模式进一步优化。全市建立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进一步繁荣了产品流通,降低了流通成本。全市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有83家,网络蔬菜运销大户200多人,年组织外销蔬菜(食用菌)近50万吨,占总外销量的60%。
    (五)质量监管逐步加强。一是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培育蔬菜品牌,加强行业自律,推行标准化生产,蔬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截止目前,全市已认证和认定“兴利”牌香菇、“山缘”牌香菇,“长湖”荸荠等绿色食品7个,“襄河”牌大白菜、“来龙源”基地等无公害蔬菜产地5个、产品19种;正在申报认证有机食品蔬菜1个。已注册“绿丰”蔬菜、“荆双井”西瓜、“八角”黄瓜等商标23个,目前各县(市、区)蔬菜基地正在积极申报绿色蔬菜基地及品牌,无公害蔬菜覆盖面达到了90%。二是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农业部门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契机,以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抓手,着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结合我市实际编制了大白菜、辣椒、黄瓜、西瓜、番茄、茄子等12个主栽品种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经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核准,作为荆门市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三是开展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组织各类培训30场次3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针对近年来新建基地多,菜农种菜无技术,而基层专业人员缺乏,市蔬菜办先后选派10名技术骨干常驻新建蔬菜基地轮回服务指导。四是推广无公害生产病虫防治设施。重点在蔬菜基地推广频振式杀虫灯500余盏,推广一体化育苗营养基200万个,使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10余吨,应用防治面积达50万亩,有效地降低了蔬菜农药残留。今年,国家、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我市主要的蔬菜基地、蔬菜批零市场进行了多次农药残留抽检,蔬菜产品的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二、“菜篮子”工程建设存在困难和问题
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在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我市“菜篮子”工程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十分薄弱,与建设高标准无公害“菜篮子”工程还有较大差距。钟祥市胡集镇是荆门市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但是,基地的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长期不配套,严重制约基地发展。胡转公路是胡集镇蔬菜外销的必经之路,长12千米,宽6米,年久失修,坑凹不平,农民意见很大。沙洋县旱涝保收的蔬菜基地面积不足40%。引江济汉工程建成后,大部分老蔬菜基地的地下水位抬高,排灌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 产业化程度不高,体系不够完善。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松散,数量少,块头小,组织化程度偏低,运作能力不强。二是产业链条不长,蔬菜精深加工能力差。2010年,京山县蔬菜社会总产量32.2万吨,加工蔬菜仅占总产量的2%。钟祥市胡集镇全社会总产量22万吨,加工蔬菜1万吨,仅占蔬菜总产量的4%,容易出现蔬菜积压。三是蔬菜配套产业发展不够。蔬菜贮藏、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滞后,大部分仍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品牌塑造力度不足。市场和冷链物流建设落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从总体上看,我市蔬菜、畜禽、水产产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还占有一定比重,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差,市场开发、市场竞争能力弱。
    (三)扶持政策落实不够。为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荆门市城郊蔬菜基地建设方案》(荆政办发[2004] 92号)、《关于建立荆门城郊蔬菜绿色通道的通知》(荆政办发[2005] 50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荆政发[2010] 27号)、《荆门市城郊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荆政发[2011] 21号)、《荆门市城郊新菜地开发基金征收管理规定》(荆农业字[2004] 91号)、《荆门市城郊蔬菜基地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荆农业字[2009] 85号)等6文件。制定优惠政策多,但是落实不够。按文件规定,市财政每年应安排不少于400万元的“菜篮子”工程建设资金,但今年只安排了135万元。荆政发[2011] 21号文件出台后,市国土资源局仅仅印发了《荆门市新菜地开发基金征收管理使用办法实施方案》,目前没有征收菜地开发基金的记录。
    (四)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一是经过几次机构改革,撤消了市蔬菜办公室。市及县、市、区在农业局内设蔬菜办。屈家岭管理区和蔬菜主产乡镇没有管理服务机构,造成推广体系不健全,服务手段落后。二是蔬菜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全市有蔬菜专业技术人员17人,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13人。长期以来,蔬菜技术人员呈“头重脚轻”状分布(荆门市蔬菜办11人,县市区仅6人),基层蔬菜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承担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任。按《荆门市城郊蔬菜基地建设方案》(荆政办发[2004] 92号)文件,每1000亩配备一名蔬菜技术人员的标准,我市有常年蔬菜基地30万亩,蔬菜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应达到300人,而我市现有蔬菜专业技术人员17人,仅占5.6%。三是现有蔬菜技术人员实际困难多。荆门市菜办11名技术人员中有10名是买断工龄的返聘人员,这些同志2003年工龄买断后,由于资金困难,至今没有兑现工龄买断资金,导致这部分人心情难以舒畅,队伍不稳。
    三、几点建议
    为大力推进我市新一轮“菜篮子”工作建设,调查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菜篮子”工程建设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致富工程,也是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先导工程,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将“菜篮子”工程纳入全市创建“中国农业示范市”和“中国农谷”的建设总体规划之中,要认真落实荆政发[2010]27号文件精神,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菜篮子” 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对“菜篮子”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将“菜篮子” 工程建设纳入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奖惩,落实责任,引导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持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从我市实际出发,按照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要求,搞好科学规划,合理确定 “菜篮子”生产用地的保有数量。实行严格的基本菜田和养殖小区用地保护制度,保证“十二五”期末全市菜地面积发展到位。要突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农业和畜牧、水产业示范小区,带动“菜篮子” 基地推广标准化生产。整合各种涉农科技资源,选育、引进和推广适合本地发展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加强对农民生产技术培训,以创建示范户、示范小区为载体,带动“菜篮子”生产水平的快速提高。积极引导和推动专业合作社发展,为“菜篮子”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加速组织化、产业化进程,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进一步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各级政府要将“菜篮子”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菜篮子”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保证财政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二是积极整合支农资金,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资金,支持“菜篮子”工程建设。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价调基金,要确定较高比例用于“菜篮子”工程建设。三是金融、保险等部门要采取更灵活的经营方式,增加信贷额度和拓展服务项目,帮助“菜篮子”产品生产者和经营企业解决资金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难题。
    (四)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稳定队伍。建议恢复正县级水产局和副县级蔬菜办机构和职能;在县市区菜办配备1-2名技术骨干;蔬菜主产乡镇的农技中心配备1-2名蔬菜技术员;在蔬菜基地培植一批蔬菜示范户,从而形成与蔬菜生产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推广网络。加大引进农业、畜牧、水产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解决专业人才青黄不济问题,解决现有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静下心来,搞好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菜篮子”市场体系建设。一是把“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集贸市场建设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新建或改造中心城区标准化批发市场和零售集贸市场,集中力量解决好市场建设用地及用水、用电、价格政策等问题,力争“十二五”期间,在我市城区和“菜篮子”产品集中生产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二是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和“农商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蔬菜基地实现产销对接,推广“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营销成本,使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能得到实惠。三是在市区建立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畅通“菜篮子”产品运输渠道。引导城郊蔬菜种植大户在城区农贸市场开专柜,直接销售品牌蔬菜。抓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用信息引导生产经营,避免市场供需失衡,价格大幅度波动,给生产经营者造成大的损失。
    (六)进一步狠抓“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行“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投入品的使用,加大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从源头上保证“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合理配置检验检测资源,推进资源和信息共享,不断加大监测覆盖范围,提高监测频率,逐步形成标准统一、职能明确、运行高效、上下贯通、检测参数齐全的“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要严格执行“菜篮子”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下大力气清理整顿无证、无照的黑加工作坊和销售市场,逐步建立“菜篮子”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消费环节。进一步加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完善机构设置,充实执法力量,加强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和查处各种影响“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行为,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