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技术进步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1-10-28 10:02:51 来源: 点击:
    9月下旬和10月上旬,杨想森副主任带领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和教科文卫委员会成员,对我市科技进步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先后听取了市科技局及东宝区、掇刀区政府和荆门高新区管委会科技进步工作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天茂、金龙泉、宝源、洋丰、格林美、恒生源、福耀玻璃、叶威粮机、万泰机械等9家企业科技创新及发展情况。调查结束后,调查组将调查情况及有关意见和建议向市科技局作了反馈。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型荆门建设为主题,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重大科技项目发展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板块经济和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实现149.98亿元和43.56亿元,同比增长24%和28.1%。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和荆门跨越崛起。我市连续六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京山县、钟祥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科技进步工作奠定了基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工作,坚持实行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目标考核责任制,把科技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扶持自主创新有关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内容,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先后下发和实施《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荆门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荆门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荆门市促进孵化器发展办法》等文件,为推进我市科技进步、开展创新型荆门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东宝区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把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列入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科技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安排,同步落实。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和科技、教育、财政、经济商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科教兴区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区、乡、村、组、户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科技工作组织网络,促进了该区科技创新工作及经济社会的发展。2007年以来,全区共申请科技专利796件,获国家授权315件。2010年,东宝区荣获“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区”称号,漳河镇获批“湖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二)广泛学习宣传,科技进步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市政府及科技部门将科技进步法的宣传教育作为基础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普及科技进步法知识。一是以每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大型宣传活动为契机,开展科技进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二是实施全面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科技进步法。全市“阳光工程”培训学员22000人;为280家农家书屋购买和赠送科技法规和科普书籍336000多册;举办市第二届青少年科技节,400多所学校、近万名青少年参与;举办公务员科技法规和科普讲座16场次,25000人(次)参加受训。三是开通荆门科普网站,在荆门电视台、荆门日报、荆门人民广播电台开辟《科普园地》、《科技天地》、《科技园》栏目,常年开展科技法律法规和科普宣传。掇刀区扎实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推进科技进步法和科普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2007年以来,全区共组织科技下乡24场次,展出科普展板300余块,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0余种、20余万份,放映科普影视25场次。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者科技进步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荆门跨越崛起的理念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科技投入逐步加大,助推企业科技创新。市、区两级财政将科技经费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实施科技创新。2009年至2011年,市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分别为1010万元、1130万元和1230万元,达到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38%、1.39%和1.4%。掇刀区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投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近两年来,区级财政投入1500万元,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投入2亿多元,吸引社会资金近5亿元投入到科技项目中。荆门高新区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建自己的研发体系,推进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格林美成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福耀玻璃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天茂集团公司不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投入4000多万元建成的药物研发中心、新药中试放大研究基地及药品质检中心,研究开发出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部分产品批量出口国际市场,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出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宝源集团将产品研发作为兴企战略的重要抓手,投入资金开发出具有宝源特色的浸渍模压门板和快速喷淋模压门板及厚度最薄颜色最白的产品,保持在国内同行业中技术领先,产品质量领先,产品产销势头良好,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森工企业,该公司被国家授予“全国用户满意企业”。恒生源电子公司每年科技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15%以上,以科技创新保障产品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打造平台深化服务,引导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各级政府及其科技主管部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切实转变作风,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一是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建成了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医药化工创新平台、高新区孵化平台等“四大平台”和医药创新研究中心、化工资源信息研发中心等“两个中心”,为相关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供服务。高新区孵化平台从资金、厂房、科研设施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目前在孵企业38家,其中8个孵化项目获得省、市项目资金扶持,2010年新毕业3家。同时,引导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截止目前,全市已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27个,科研机构10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博士后产业基地3家。近三年全市共取得重点科技成果56项,登记科技成果151项,累计申请专利2743项,取得企业专利340项。叶威粮机运用空气动力原理对粮食机械设备进行改革,研制出国际领先水平的三级环保粮食清理筛及二元除尘系统的微型粮食清理中心,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专利技术成果交易会金奖”,公司产品供不应求。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行动,推进企业、产业、基地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应用研究与产业需求充分对接。市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了市校合作协议书和乡村建设合作协议。2010年,邀请近百名专家开展“院士专家荆门行”活动,深入企业“把脉问诊”。各县市区分别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开展了产学研对接活动。截止目前,我市已有86家企业与高校签订校企科技合作协议,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科技支撑。洋丰集团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开展科研、推广、人员交流和学生实习等方面的合作,结出丰硕果实,近年来该集团获得国家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三是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市科技部门深入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登记、发布、奖励、服务机制,为智方资方双向选择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东宝区扎实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批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金龙泉集团坚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主导产品获得国家名牌产品称号。今年,该集团又成功引进并开工建设华中农业大学与美籍华人方念伯教授联合研发的米糠蛋白饮料项目。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科技创新的氛围不够浓厚。一是少数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认识不充分,存在重视抓招商引资,而忽视引导支持现有的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有的认为科技创新是科技部门的事,相关部门配合不够得力,引导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也有待健全完善。二是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激情,重生产设备引进,轻工艺设备再创新,重生产资金投入,轻技术创新投入,没有把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存之本。全市拥有的国家级高科技企业数量偏少,申报认定的步伐还不快。目前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没有技术创新机构、人员、投入,也没有核心专利技术。
    (二)科技经费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财政虽然逐年增加了科技经费的投入,但总量依然较少,与我省其他地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预算的科技经费也没有全部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奖励资金,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补贴资金,风投专项补贴资金以及贷款贴息资金尚未落实。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没有设立专项研究开发资金,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没有达到销售收入的5%和3%。
    (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拥有一批高素质、高学历、专家型人才是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我市尚未建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信息平台,引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企业发展亟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数额不多,且难以留住。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部门配合。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科技进步工作,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将科技创新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实施科技进步法和科技创新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继续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作法,把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进步指标纳入行政一把手岗位目标责任制。要统筹协调科技、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和检查考核机制,增强工作合力。要创新宣传形式,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深入宣传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及中央、省、市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者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荆门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步伐。要勇立潮头,敢于争先,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载体,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荆门高新区,把高新区做大做强,使之早日获批为我省第四家国家级高新区。同时,要大力支持和督促各县市区把现有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办得更好,更有特色,更有实效。要积极为企业服务,支持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基本符合国家要求的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要充分发挥“四大平台”和 “两个中心”的作用,为相关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供服务,引导具有发展潜能的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不懈努力,力争“十二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使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全省处于较为靠前的位置。
    (三)加大科技专项经费投入力度。要建立科技经费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切实将科技经费作为本级预算保障的重点,并高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要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切实保障科技预算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益。要按照法律规定及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文件要求,尽快落实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奖励资金、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补贴资金、风投专项补贴资金以及贷款贴息资金。要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积极依托已建立合作关系的高等院校以及各类创业中心、大型企业、科技园区的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我市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人才、科技型企业家以及高级技工等实用型人才。要严格落实有吸引力的人才优惠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引进科技人才,努力营造科技人才成长、成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坚持落实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的政策,进一步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要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团结奋进、业务精通、敢于创新、敢于担当、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积极为企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