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5-10-13 08:48:20 来源: 点击: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根据b365官网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根祥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组深入到钟祥市、荆门高新区,实地察看走访了航特科技、中集宏图、楚大机电、湖北金汉江、新宇机电、博士隆等企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同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科技局、市科创办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听取了钟祥市人民政府和荆门高新区管委会的有关情况汇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把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作为“加速转型,缩差领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加强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扶持和管理服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明显

(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加强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实施办法》等多项措施,并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标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为企业科技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全力推进众创平台建设,公共科技、农村信息、医药化工、园区孵化器“四大平台”建设步伐加快。鼓励企业入园孵化,对入住科技孵化器、科技加速器内的创新团队、个人或企业,实行场租、水电费补贴,优先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深化产学研结合,全市已建院士工作站28个,各类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31家,1000多家企业与省内外20多所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校院所为依托的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市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推进力度,现已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2个省级高新区、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14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4.62亿元,同比增长26.57%,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1.03%2015年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29.6亿元,同比增长13.4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3.41亿元,同比增长12.18%。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8家,其中国家级创新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4家,高新技术产品300多种。先进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进一步巩固。格林美、航特、楚大机电等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康沁制药、金泉新材料、光合生物等企业异军突起,京山轻机、金龙泉生物科技、宝源木业等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不断增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我市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本级财政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每年都达标,且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同时还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和承担创新项目,近四年累计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59个、投入1.86亿元,其中国家“863”计划2个、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5个、全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17,项目个数和资金额度居全省市州前列。2013年,全市9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项目的有84家,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支出8.57亿元。先后开发了“助保贷”、“联保贷”、创投引导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并出资1000万元入股“湖北省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基金”,荆门中科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正在筹建中,财政的投入为中小企业扩大规模、企业转型升级发挥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认真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专利法》和《湖北省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实施方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市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76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6.5亿元,固润科技光引发剂开发利用、爱国润滑油回收再利用等一批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经济效益良好。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鼓励企业加快专利申请步伐和专利技术实施转化。2014年,全市完成专利申请总量1287件,其中发明专利513件,同比增长14.77%;实现授权专利总量75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6件,同比增长24.3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我市以传统重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占经济总量偏低。截止2014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数150家,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4.6%,占全省纳入统计企业数的4.7%,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仅78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的4.2%,居全省第9位,与荆门国家高新区的地位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不够,产业链条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发展较好的五大产业中还没有一个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没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年销售突破50亿元,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大部分企业以组装加工为主,关键和核心的技术及部件依赖外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重大装备产品及关键器件的生产配套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无法突破现有规模。

(二)创新能力和意识不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资金和人才等原因,部分企业还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缺乏的情况,特别是在县市一级,有不少企业没有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运行,有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在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方面比较混乱,创新发展乏力。高新企业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全市千家规模以上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到100家,装备行业大多沿袭传统制造方式,医药、生物、电子信息行业均缺乏高精尖产品。

(三)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涉及七大主导产业,但仅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具有相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不均衡,抗风险能力差,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同比均呈下降趋势,现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仅占全省总数的4.6%,企业严重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等现象都说明,我市高新企业的科技水平还处在较低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适应市场需求,科学技术和创新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只有用高技术不断地对产品进行创新,才能维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财政投入力度不够。尽管近几年我市各级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长,但在相关政策的落实方面还不够理想。2011-2013年,我市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财政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56%2.05%2.5%,均低于当年全省市州平均水平(分别为2.57%2.82%3.15%)。另外,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严重不足,2013年,我市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71%,与国家规定的2.5%的目标值差距很大。因市场疲软,资金回笼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满足于现状,既害怕承担市场风险,又无资金投入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也相对滞后,还有些企业没有足够的有形资产作质押,无法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丧失了发展的机遇。有些企业因研发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不够,产品没有竞争力甚至致停产的情况。

三、几点建议

(一)制定发展规划,保证落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政府要组织发改、经信、科技、财政、统计、国税、地税等部门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并在抓规划的落实上狠下功夫。要以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载体,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的大企业和一批走“专、精、特”技术的中小企业;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更多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严格实施专利法和科技进步法的相关规定。

(二)制定并完善现有政策,保证落地。政策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要制定并完善现有政策,引导企业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重点支持政策咨询、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推进高校技术产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加快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转化、评估咨询等服务机构的发展。制定政策的最终目的在于落地。当务之急是要将各级政府已出台的促进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并积极宣传和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不可挫伤企业发展高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不断增加科研投入,保证进位。增加政府投入,摘掉在全省市州落后的帽子,保证位次前移。要加大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要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力度,指导和帮助我市企业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要创新科技投入方式,采取后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分摊企业的创新成本,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通过提高广大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提升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排位。

(四)深化多方的交流合作,保证有利。深化校企的交流合作,有利于成果转化,有利于研发创新,有利于多方共赢。要大力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落实市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孵化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现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功能,培育具有前瞻性、成长性、带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强我市与各地高新技术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荆门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新区“国牌”效应,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项目、高端产业落户,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高端人才集聚的样板区。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2015年7月10日